试析“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
作者: 宋磊  召开年:2006 会议名称 :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在明十三陵的大红门北侧,有一座红墙黄瓦,重檐歇山式建筑,即长陵神功圣德碑亭,正统元年(1436)始建,三年后完成。碑亭高25.14米,其平面呈正方形,台基边宽23.1米,四面各辟券门。亭内为穹窿顶,正中竖碑一通。碑为青白石雕成,通高7.91米,碑首为“六螭下垂式”,碑趺为一昂首远眺的乌龟,土衬石的四周刻水波漩流。碑的正面篆额“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刻碑文,竖排,共42列,每列9、10、15、18、40、42、95字不等,总计3236字。碑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共2329字,采用散文形式叙述了成祖
论郑和的外交成就
作者: 朱亚非  齐廉允  召开年:1998 会议名称 :“郑和与海洋”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政治局势经历了大变动之后趋于稳定。经济也日益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中发展起来,“洪、永、熙、宣之际,百姓充实,府藏衍溢”①。以此为基础,在发展对外关系上,明成祖朱棣倡导一种“祗顺天道,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侵
论生态伦理与环境消费
作者: 丁祖荣  朱棣  召开年:2003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生态伦理作为科技时代一种新型的道德观,属于最广义的社会公德范畴,具有对全人类共同的约束性和评判价值标准的统一性,因而它是人类最深刻的生存关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加强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消费也悄然兴起,它不仅是对传统消费的深刻变革,而且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转换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倡导环境消费,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观,做合格的环境人,从而保证人类的长远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论朱棣遣使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作者: 许廷长  杨永泉  召开年:2005 会议名称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壬午之难”后,人心不稳,朱棣急于向世人展示正统继承人“真命天子”的心态:对内以修撰《永乐大典》为大旗,集中文化人为之服务, 并树立重视读书人的形象;对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希冀四方来朝,获得洋人的承认,在国外树立威望。同历史上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朱棣也是以保卫皇位稳固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一己的私欲为首要目的。“壬午之难” 的负罪感,急于解脱的心理,洗刷罪责的动机,转移国人视线的企盼,树立皇位正统继承人形象的主观需求等等,产生了朱棣遣使下西洋的原动力,这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所谓经济效益,对等贸易,友好往
论明代前期九边蓟镇之形成
作者: 胡凡  召开年:2010 会议名称 :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王朝兴起后,朱元璋派徐达和常玉春率大军北伐,将元王朝赶回漠北,由此而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为了防备蒙古族的重新南下,又按照"固守封疆"的方针,在北边沿线部署重兵加以防御,朱棣即位后又将都城迁到北京,因而造成整个明代"边防甚重"的局面,《明史》所谓"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宦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东西方绝对君权体制下的宫殿建筑比较
作者: 郭华瑜  张彤  召开年:2000 会议名称 :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明代永乐年间建成的北京紫禁城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所建的凡尔赛宫,一个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一个是17世纪以后数百年中法国乃至欧洲及其殖民地各国宫殿建筑辉煌的样板。作为绝对君主专政制度的象征,二者的产生也具有相似的背景。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废除了秦汉以来沿用了千余年的宰相制,整个国家的政权、军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体制。明成祖朱棣作为一个以武力夺取帝位的皇帝,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时,为了标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在紫禁城皇宫的规划设计上,处处以体现天子受命于天、
皇位继承与郑和下西洋
作者: 杨恩霖  召开年:2005 会议名称 :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关于郑和下西洋动机问题,史学界持论有别,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朱棣继承皇位后寻找建文帝之说。笔者以为其目的在挟四海来朝,追求五洲共仰,发展海上“丝瓷之路”和进行“朝贡外交”。
現存《永樂大典》所見方志史料價值發微
作者: 張忱石  召开年:2002 会议名称 :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永乐大典》修纂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规模最为宏大、卷帙最为繁多的一部大型类书.自古以来经史百家之书经明末清初战乱,存者更是寥寥,故不少亡佚的典籍,仅存于《永乐大典》之中. 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佚书385种.直至20世纪30年代,张国淦先生方对《永乐大典》中的方志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辑佚,惜其时不少《永乐大典》残卷尚流散在异邦他域,难以得见,故辑本存在问题较多.笔者共掌握现存《永乐大典》残卷813卷,《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就是在这-基础上产生的。
现存《永乐大典》所见方志史料价值发微
作者: 张忱石  召开年:2002 会议名称 :《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永乐大典》修纂於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 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规模最为宏大、卷帙最为繁多的 一部大型类书。 自古以来经史百家之书经明末清初战 乱,存者更是寥寥,故不少亡佚的典籍,仅存於《永 乐大典》之中。 乾隆年间修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 辑出佚书385种。直至20世纪30年代,张国淦先生 方对《永乐大典》中的方志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辑 佚,惜其时不少《永乐大典》残卷尚流散在异邦他 域,难以得见,故辑本存
现代性视角下的明朝永乐时期对外关系浅析
作者: 覃秀红  召开年:2009 会议名称 :明长陵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摘要:本人尝试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从现代文化视角去理解明朝永乐时期对外关系的政策,试图对朱棣外交政策、外交理念所包含的人学、人文思想进行重新解读.受千百年来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永乐皇帝以“和”调“谐”,恩威并重使大明帝国的边界得以安宁,协调好了国与国、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大明江山得以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 1 2 3 ... 6 7 8
Rss订阅